SF6气体充气装置 SF6抽真空充气装置 sf6气体回收车生产商
SF6气体充气装置 SF6抽真空充气装置 sf6气体回收车生产商 测试了一路200MHz载波的线性调频脉冲信号,脉冲周期5us,脉宽1us,带宽50MHz,同时给出了时域波形、包络及频谱测试结果。测试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调整Span和RBW以便观测包络谱或者线状谱,从而对信号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多通道频谱分析示波有多个模拟通道,每个通道均可以SpectrumView功能,因此支持多通道频谱测试。在复杂调试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多点的波形和频谱监测。类似于MSO64的多通道时域波形显示方式,所的频谱既可以“堆栈(Stacked)”显示,也可以“重叠(Overlay)”显示。
HN3029ASF6气体回收装置 气体抽真空充放装置
SF6气体作为一种绝缘气体,具有无毒、不可燃,以及良好的绝缘特性,其绝缘强度大大高于传统的绝缘气体,并具有良好的灭弧性,因此广泛应用于SF6电器。由于SF6气体价格昂贵,且在电弧、电火花和电晕放电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有毒成份。因此SF6电器设备应用时需要将SF6气体回收。本装置就是为了制造和维修SF6电器设备时,回收和充加SF6气体的一种设备。
二、主要技术参数
1、回收
回收初压力≤0.8MPa
回收终压力≤50KPa
回收时间:对初压力0.8MPa的1 m3 SF6气体容积,回收至终压力50KPa,回收时间小于2.5小时。
2、充气
对初压力为133Pa的1 m3 SF6气体容积充至0.8MPa,充气时间小于0.8小时。
3、抽真空
装置极限真空度小于等于10 Pa
对初压力为0.1MPa的1 m3 SF6气体容积抽真空至133Pa所需时间小于1.0小时。
4、贮存
贮存容器容积0.05m3
名义液态贮存量50kg
贮存压力3.8 MPa
5、净化
对含水量1000PPM(体积比)以下的SF6气体,经本装置一次回收净化后,水份小于60PPM(重量比),油份小于10PPM(重量比)
6、年泄漏率≤1%名义储存量
三、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HN10Y-15-50型SF6气体回收充放装置具有回收、充放、净化、抽真空、贮存、灌瓶等综合性功能,系统比较完全,参见附录一系统图。各功能的串联或切换主要通过操作集中于面板一侧的电控箱和球阀来完成。
回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冷冻液化法。在回收时,利用压缩机的抽吸性和压缩性把SF6电器设备内一定压力的SF6气体吸入压缩机,并压缩至某一较高的压力。同时利用R22制冷剂的低蒸发温度特性,将较高温度的SF6气体冷却至冷凝温度进行液化、贮存。这样连续抽吸至SF6压缩机串联运行,直至达到回收终压力。
净化功能是在完成上述回收、充放功能时同步完成的。
系统中设置了三只油分离器,分别安装在真空泵出口一只及压缩机的出口二只,以有效去除SF6气体所带的油份。
系统回路中设置了干燥过滤器,以保证进入贮存容器的SF6的纯度并有效去除水份。过滤器带有加热再生装置,可在抽真空下加热再生,分子筛从而能反复使用。
系统中设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高压压力控制器安装在SF6压缩机排气口,一旦排气压力超过限定值它会自动停止压缩机的工作,待压力下降后再重新启动压缩机;安全阀安装在贮存容器上一旦超压安全阀自动打开排放气体,压力下降后自动关闭。
总体结构,该装置采用手推移动式,可适应室内外正常环境条件下使用。本装置系统比较复杂,由真空泵、SF6压缩机、冷冻系统、贮存容器、管路、阀门、仪表及其他附件组成。
电控箱、操作阀门和监视仪表集中于一侧面板且有流程指示,因而使用时方便明了。
四、开机前的工作
1、注意要点
开机前请注意如下几点:
管路连接要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
2、管路连接
用户在使用前,应将随机发送的橡胶软管根据功能的需要连接好,为尽可能减小管路损失,管路应尽量短。
3、油位检查
回收装置中压缩机采用N46(25#)冷冻机油作为润滑剂,真空泵采用高速真空泵油作为润滑剂,开机前应先检查油位。
4、冷冻系统检查
冷冻系统采用R22为制冷剂,压缩机为全封闭活塞式压缩机,需要时则添加制冷剂。开机前还应检查线路有无损伤,接头有否松动,风机是否正常等等。
5、电源连接
本装置的供电电源为三相交流50HZ 380V±10%,总功率≤7KW。装置的电器控制元件集中在电控箱内,电器线路图可参见附录五电器原理图、附录六电控箱元件布置图。
SF6气体充气装置 SF6抽真空充气装置 sf6气体回收车生产商电动放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EV入网比建设调峰电厂或机组更加经济,目前也有相关文献研究V2G技术的可行性与潜在效益。车网互联的概念将带来新的补偿理念,如果采取正确合理的调度和引导,用电动吸纳过剩的可再生能源、平抑波动,有助于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可以扩大电力市场、降低峰谷差、为电力系统提供备用。但是考虑电价因素的电动有序充电和与可再生协调互补、或者参与调频、作为旋转备用等方面的综合调度策略并没有成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